|
|
|
|
发布时间:2017-03-25 新闻来源:河南中华职教社副主任、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付全立 浏览次数: | |
付全立:职教先锋,温暖使者
付全立,1962年9月出生,男,汉族,河南省尉氏县人,研究生学历,管理学博士、教授。职业教育专家、郑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受政府津贴),1998年11月加入民革,现任民革河南省委会委员、河南中华职教社副主任、郑州市第十三届政协常委、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中国青年书法协会副主席。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名民革党员、河南中华职教社副主任,付全立同志一直深爱祖国,深爱伟大的中华民族,深爱并忠诚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事业。他时刻牢记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和“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教导和遗训,大力弘扬中华职教社倡导“让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的职志,献身职业教育,无私奉献谋发展,精心育人培栋梁。向社会倾注真诚的爱心,向人民表达真诚的情感,向国家输送合格的人才。被同行誉为“职教先锋,温暖使者”! 铭记先生遗训,笃志追逐梦想 “天下为公”是付全立同志投身职业教育的前进方向。“让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是付全立同志的不懈追求和光辉梦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的浪潮席卷中国大地,祖国大发展、社会大进步、体制要创新、思想要解放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下海创业、国企改革、政府转变机能、职工下岗分流等新的社会现象与问题纷纷出现。为缓解政府压力,扩大人员就业,提高社会人员素质和工作技能,付全立同志以社会担当为己任,毅然辞去公职与夫人刘艳萍同志共同创办郑州中华职业技术专业学校(现更名为郑州铁道中等专业学校)。从1983年至今,在中华技校的基础上又先后创办了郑州东方外国语学校,郑州大河专修学院,一直发展壮大到今天的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献身民办教育30多年,辛勤耕耘职业教育数十载,付全立同志以全部心血和智慧积极投身民办教育事业,执着探索职业教育前进方向,勇做一个职业教育的实践者和改革者。 30多年来,付全立同志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坚定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不断改革,勇于探索,紧紧把握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紧跟职业教育和社会人才需求导向,注重专业学科建设和专业学科调整。为更好的服从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紧贴中原经济区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和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新形势,紧扣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新要求。从2009年起在郑州职业院校中率先开设以城轨、高铁为特色的专业,创新办学模式,广开培训渠道,灵活多样地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求,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职业技术人才。广纳社会英才,多方筹措资金,建成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管工结合,特色突出的现代化职业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以人为本、以生为先的主导思想,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开阔视野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人才。确立了“办负责任学校,做负责任教师,培养负责任学生”的办学理念。学校历经30多年的发展,办学规模健康发展且不断壮大,教学教育质量日益提升,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逐渐彰显。目前学校占地面积达500余亩,建筑面积达26万平方米,在校生中人数近10000人,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1.6亿多元,固定资产总值在10亿元以上,累计为国家培养各类职业技术人才10万余人。 30多年来,付全立同志立足职业教育,始终奉行“为国分忧、为民解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办学宗旨。以“天下为公”为追求,以社会担当为己任,自加压力,负重奋进,不断滚动式发展,叠加式积累沉淀,未花国家一分钱,为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专业技术人才,其中学历教育39960人,残疾人10310人,退役军人技能培训9160人,现役军人技能培训8860人,下岗职工技能培训49390人;并为贫困山区、残疾人、下岗职工免学费28570人;为河南省10余所监狱的10000多名服刑人员实施中职教育,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帮助他们重获新生实现再就业,为社会的稳定和谐提供支持;2009年至今,受河南省、郑州市扶贫办委托,培训贫困家庭子女2527人,三十载辛勤育桃李,推荐就业总人数9万余人,为国家节约教育经费数亿元,为河南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振兴、地方经济建设的拉动做出了突出贡献。 主动作为奉献爱心,坚持实施温暖工程 付全立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扶危济困,道义担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30多年来,付全立同志在倾力办好职业教育与培养的同时,始终不忘社会道义担当,注重关注民生,积极坚持实施温暖工程,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倾注满腔爱心与热情。 付全立同志很早就抱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愿天下大庇寒士俱欢颜”的朴素情怀。多年来,他主动按照中共河南省委统战部“三用三利三心”的要求(“三用”指“用善举传递党和政府对贫困人口的关怀,用温暖激发贫困地区走向共同富裕的热情,用爱心点燃受助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三利”即“利国家、利社会、利人民”,“三心”即“得人心、稳人心、暖人心”)。坚持实施温暖工程,倾情奉献,无私援助,向社会倾注真诚的爱心,向人民表达真诚的情感。1988年9月10日为尉氏县南曹乡新建第二中学捐资助学50000元,为家乡教育建设做出贡献。1995年12月,捐献8000元,挽救了学校毕业学生靳利霞的生命;1998年3月,为学校肖曙光老师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女儿,捐献6000元,唱出了一曲爱的颂歌。1996年3月为管城区修路捐款25000元,报效社会,惠泽乡邻。 1998年夏,我国长江流域、松花江流域一些省份遭受洪涝灾害,同年8月付全立带领学校师生向灾区人民献爱心捐款达18962.48元,捐衣物961件,体现了洪水无情人有情的大爱精神。1999年向巩义县大禹沟山区诸岭小学赠送彩电、计算机5台,书刊2600册,桌凳100套,为山区教育发展倾注了爱心。1998年11月,从《东方家庭报》上看到一篇关于流浪儿的报道后,立即同有关方面联系,将流浪儿陈良舟等六人收养并免费上学。1999年3月,为林县贫困山区免费培训专业人才145名,为加快山区建设做出了贡献。2005年8月26日在中原区政府及教育局的关怀、支持下,收养了自出生后遭父母遗弃的女婴黑涣晴,并接受她来东方外国语学校免费就读至小学毕业。2006年度共接收郑州市教育局关怀、支持的16名民工子女免费入学,使他们接受优质教育。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付全立积极带领全院师生为灾区捐款21.02万元。2008年授河南省人民政府委托,学校针对温暖工程扶贫雨露计划、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三大惠民工程实施职业教育培训3716人。2009年至今已对河南省十几所监狱的一万多名服刑人员免费实施中职教育,不但为服刑人员送去一技之长,而且为社会的稳定和谐贡献了一份力量。中共十八大以后,付全立同志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围绕民革河南省委和中华职教社关于精准扶贫的部署与行动,凝聚力量付诸行动,在漯河、信阳、驻马店等地建立对口扶贫职业培训基地,并捐助数十万元的教学设备,积极支持精准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拳拳赤子心,报得三春晖,圆我中国梦,强我中华魂! 积极参政议政,着力服务大局 “位卑未敢忘忧国”,“振兴中华”既是中山先生重大遗训,也是付全立同志一生的不懈追求。长期以来,付全立同志注重发挥自身优势,特别是充分发挥职教社地位超脱、联系面广和专家智力密集的优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多年来坚持围绕职业教育、温暖工程、就业培训、高校转型等相关领域开展深入地调查研究和理论探讨。如“就如何实践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办好中国特色应用型技术教育”的专题调研;“找准市场定位,加强职业院校专业学科建设”、“弘扬黄培炎教育思想精髓,创新职业教育,培养时代职业教育精神”等一系列课题的调查研究。2016年作为课题负责人参与“互联网+职业教育”实践课题的研究。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深入到黄河科技学院,安阳工学院等十几所院校,就高校如何向技术应用型大学转型,促进大学生就业,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询和听取意见建议。参加全国“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高层对话会”,接待“海峡两岸教育促进会”并开展深度互动和广泛交流活动等。所有这些调研活动,付全立同志都撰写出了有分量的调研报告、提案及建议报告,报送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给有关领导作以参考,主动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近年来撰写的《民办职业院校发展与创新》、《关于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一些思考》、《民办校长办学探索》、《谈职业院校学生心理障碍的教育》等十几篇论文及调研报告分获省、市一二等奖,为河南省民办教育事业发展倾注了心血,做出了贡献。 身为郑州市第十三届政协常委。付全立同志高举“团结民主”的大旗,履尽职责,不辱使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特别是近年来,他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和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大格局。紧跟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步伐,深谋远虑、广泛调研,不辞辛苦深入企业厂矿、机关社区、科研院所、贫困山区摸实情,听实话,办实事,解民生。分别就“地方经济发展应注重大气环境防理”,“民办院校周边社会环境治理”,“郑州国际商都建设进一步提高出租车服务行业人员素质”,“扶贫攻坚更应注重职业技能培训”,“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应进一步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等问题。通过深入调研,罗列现象,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建议,形成有分量的提案。提交每年的人代会,政协会,大部分提案都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回复,引起了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针对个别不满意的提案答复,付全立同志都会严肃认真地表明态度,中肯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其位就要谋其政”,这就是付全立同志的道义担当,一个政协常委的参政诤言。 辛勤耕耘结硕果,求真务实谱华章 背负蓝天耕耘,脚踏实地工作是付全立同志对待工作和事业的基本态度;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是其朴素的工作作风。几十年如一日,他投身于教育事业执着而勤奋、创新求进取。兼职社会工作,他求真而务实、参政议政、献计又献策。热心公益,他奉献爱心雪中送炭,把温暖撒向困难人间。 30年来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以倡导、研究和推行职业教育、改革脱离生产劳动、脱离社会生活传统教育为职志,积极贯彻先辈教育家提出的“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的职业教育之目的,紧紧把握市场经济发展之规律,求生存,谋发展,依法办学,依德治校,依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保证学校的发展,以推动和扩大就业为事业兴旺的标杆。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付全立同志深切体会到,社会需求始终是民办院校的生存之本。生源与学校的教学质量、毕业生就业状况紧密相联。对此,他提出学校必须坚持教、学、管全面为就业服务的指导思路。确立了“全员参与解决就业,全过程指导就业,全方位实现就业”的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学校与北京地铁公司、郑州地铁公司、上海地铁、杭州地铁公司、中铁集团等大型知名企业签订协议,建立良好的企业合作关系。70多家国内企业成为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和固定的毕业生就业基地。学校负责为学生安置就业,并在河南省首家实施“零投入”培养模式。“零投入”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实习阶段顶岗工作,所获得收入完全抵销上学期间所投入的学费。从而实现“零投入完成学业”。建校30多年来,一大批品学兼优学生,成为行业技术能手和企业骨干,有的创办了公司,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在事业不断做大做强的过程中,付全立坚持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不断加强专业学科建设,共调整优化专业31个,专业主要覆盖工学、管理、艺术三大学科门类。其中工学专业22个,管理学专业6个,形成了以工为主,管工结合、工、管、艺协调发展,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学科专业布局。 注重内涵建设,增强综合实力,努力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专业型、应用型现代经济建设人才,是学院发展的最终目标。近年来学院自加压力、负重奋进、内增实力、外树形象、克服资金困难,投入近3000万资金建成了中南地区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技术最先进,功能最全面的城市轨道交通实习实训中心。目前学校现有的教学仪器设备575台(套),图书资料47.5万册,电子图书30万册,各种中外期刊921种,实验室77个,实训基地72个,学院固定资产总值12亿元人民币。学院在校生人数10310名,教职员工610名,骨干教师165名,教授、副教授67名)。 近年来,学校多次被国家、省市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评为“全国社会服务先进集体”、“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办学先进单位”、“示范性学校”、“十佳职业院校”、郑州市“文明学校”等。学校的先进事迹先后被《新华每日电讯》、《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等新闻媒体专题报道数十余次。 耕耘即有收获,付出总有回报。付全立同志在事业上获得阶段性成功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称号,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赞誉。2002年12月被授予“中国教师报创刊庆典暨首届全国知名校长”荣誉称号。2006年3月,被推举为“首届河南经济优秀新闻人物”。2008年11月被郑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教育突出贡献奖”, 并予以10万元奖励。同年12月被评为“中国民办教育十大杰出人物”。2010年1月被评为民进河南省委、河南省民办教育研究会授予“首批河南省民办教育专家”。2010年6月被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家委员会评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先进个人。”2011年11月被中共郑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职业教育专家”并享受政府津贴。2010年12月被河南省民办教育研究会评为全省“民办教育十大杰出人物”。2012年被郑州市评为“民办教育十大杰出人物”。2014年2月当选郑州市十三届政协常委。2014年6月当选为河南中华职教社第七次代表大会副主任。2015年9月被授予“2014年度民革河南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活动优秀党员”称。2016年,被中华职教社和国家人社部授予“第五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奖”。 “办一流学校、做一流校长、培养一流学生,为国家做更大贡献”是付全立同志的追求,不断进取,努力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专业型、应用型人才是他的奋斗目标。团结民主、参政议政,着力推进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是付全立同志一生的不懈追求。
(河南中华职教社副主任、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付全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