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发布时间:2017-03-26 新闻来源:河南中华职业教育社副主任、黄河交通学院理事长 李顺兴 浏览次数: | |
职教情结,引领我风雨兼程
在中华职教社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作为河南中华职教社的一名副主任,我的心里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和感慨,作为从事职业教育已经二十多年的职业教育工作者,已经与职业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近年来,在河南中华职教社及龚立群主任的关心与大力支持下,黄河交通学院积极推进教育教学的创新与改革,促进转型发展。我们的一系列举措与改革,是按照党和国家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的精神来进行的,这与中华职教社提出的 “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精神相辅相成! 作为黄河交通学院(前身是郑州交通职业学院)的创办者,特别是学院升格到应用技术型本科之后,我对职业教育更加执着,我对发展职业教育信心倍增! 今天,在中华职教社职教精神和优良传统的引领下,秉承中华职教社的立社理念,我带领黄河交通学院全体师生,已经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原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以此用实际行动来更好地纪念中华职教社成立一百周年! 把握职业教育方向 群策群力全员参与 2014年12月,中华职教社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举行,我作为河南代表团的成员参加了大会,刘延东副总理在大会上指出:“我们要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各行各业技能人才。” 毋庸置疑,刘延东副总理提出的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的关键点,在于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长期以来,我一直是按照刘延东副总理的讲话精神,在认真履行着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良知! 在黄河交通学院的职业教育与教学管理过程中,始终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积极争创一流、塑造品牌,力求把学院办成一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特色院校。 为了彻底摆脱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观,学校坚持“修德、启智、博学、笃信”的校训,把培养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推动黄河交通学院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力。 为了使教师迅速实现专业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升,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养了一大批职业教育管理骨干。同时非常注重高层管理人员的再培训,定期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培训班,推出知名教育专家讲座,通过“老带新”的方式培养青年教师,全面提高了青年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 铭记刘延东副总理的讲话精神,始终坚持“教学质量第一位”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改革,革新教师教学观念,积极推行全员参与,实行网格化管理,发动全院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群策群力,使黄河交通学院的职业教育质量得到了大大提升。 温暖工程公益项目 急人所急雪中送炭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职教社理事长陈昌智多次强调:“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对贫困地区群众和弱势群体多一份关注、关爱、关心和投入,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中华职教社从自身的特点出发,于1995年提出并实施了以职教扶贫为主要内容的温暖工程公益项目,其宗旨是通过职教社系统和团体社员的努力,以职业教育和培训、职业指导和介绍等方式,为社会上迫切需要就业的弱势群体提供服务。 我深知,温暖工程公益项目是一个“为国分忧、为民效力、急人所急,雪中送炭,灯亮一盏,光洒成片”的民心项目,它把扶助社会的弱势群体作为基本任务。 为了响应这一民心项目,为了服务社会、服务当地经济,带领我的团队进行了城市弱势群体生存现状调研,我们依托专业优势,把脉市场特点,探寻社会需求。调研结束后,立即在学院成立了一个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该职业技能鉴定所的一个主要职能之一就是为城市下岗待就业人员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目前该职业技能鉴定所可以针对汽车维修工、公路养护工、计算机操作员等许多工种开展职业技能的培训和鉴定,职业资格证书累计通过率达94.77%,我们这一举措,在当地的下岗待就业人员中赢得了广泛赞誉。 温暖工程公益项目扶助的另外一个弱势群体是农民工群体,2012年11月25日,河南省农民工培训中心在我院成立,河南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领导、河南省企业界代表、农民工代表等数百人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学院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和资金保障等方面对该农民工培训中心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该中心现设置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共十几个,包括架子工、管道工、焊工、维修电工、工程测量工、电气设备安装工等,培训时间可根据农民工的意愿来商定,培训方式包括理论、实际操作等,所有培训全部免费。 百万学子就业工程 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2008年以来,由中华职教社主管的“百万大学生就业立交桥工程”,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采用科学的项目运行模式,以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力求妥善解决大学生的职业定位、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帮助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 近年来,在“百万大学生就业立交桥工程”的引领下,黄河交通学院抢抓机遇,打造了灵活多样的大学生就业模式。始终贯彻“服务大学生、打造就业力”的方针,针对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建立了完善的就业信息网络,拥有了稳定的就业实习基地。 显然,随着经济与社会的转型,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然而,对于大学生来说,寒窗苦读的目的就是希望毕业后能顺利就业,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为了适应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黄河交通学院采取了大型招聘和专场招聘并举,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捆绑开发,逐步形成以汽车类、交通类行业为主体,向机械制造、电气制造、物流管理、企业管理、信息管理类行业辐射的良好的大学生就业格局。近两年来,黄河交通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到了98.32%和98.94%,荣获了河南省普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毕节职业教育情结 伴我始终勇往直前 贵州毕节地区属于老少边穷地区,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相当落后。长期以来,中华职教社高度重视贵州毕节地区的职业教育工作,紧紧围绕“职业教育扶贫和产业扶贫”两条帮扶主线,有力地助推了毕节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同时,中华职教社以对口帮扶毕节金海湖新区为契机,积极为毕节地区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援助,开创了毕节地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先河。 在此感召下,我更加坚定了中华职教社“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的宗旨,时刻提醒自己,作为一个有担当的职业教育工作者,除了要源源不断地为社会培养优秀技术人才外,还必须把帮扶贫困地区职业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使命。 2016年上半年,我院与毕节同心农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计划通过专业规划、基地建设、师资培训、设备构建等精准扶贫措施,将该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打造成为毕节地区乃至贵州省特色示范专业。同年11月17日,又为毕节职业教育捐赠的教学仪器设备及时到位,捐赠的这批教学仪器设备包括新建设的一套现代化的汽车烤漆房,以及新购置的一套汽车实验实训设备,其为毕节农工同心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职业教育教学提供了强大动力。 说起与毕节地区职业教育的不解之缘,始于十年以前,当时了解到毕节有很多贫困山区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于是,2004年4月26日,我与贵州毕节地区签定了教育扶贫协议,从2005年起,毕节陆续有100名贫困山区大学生进入我院免费学习深造,这次资助,为每个受助学生免去了全部学费、实训费和住宿费等,资助总金额高达200多万元。目前,这批贫困山区的孩子已经成为毕节地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正在为当地的精准扶贫工程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对我院资助毕节职业教育的行动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且亲自莅临学院看望这些毕节山区的孩子。 援助西藏职业教育 藏汉民族血浓于水 由于地理条件的制约,西藏的职业教育一直是个短板。近年来,在中华职教社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中华职教人克服种种困难,在实施温暖工程工作中加强联络,积极争取培训资金,积极培训农牧民,不断提高就业率,实现了培训与就业的有机统一,在实现农牧民转移就业和城镇待业青年就业上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中华职教社主办的西藏同心温暖工程国家通用语言培训项目,也为藏汉民族的大融合、大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支援西藏经济发展,支援藏区职业教育,作为中原地区唯一的一所交通汽车类普通本科高校的创办人,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2014年10月31日,与西藏山南地区职业技术学校签订了《黄河交通学院对口援助山南地区职业技术学校项目协议》。 协议签订后,黄河交通学院主动承担了对口支援西藏山南职业教育的任务,我带领黄河交通学院教职员工,从自身优势和受助方西藏山南职业技术学校的需要出发,开展了系列对口支援活动,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在越来越密切的交往中,两所学校的师生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心心相印的朋友。
策马扬鞭谋跨越!在中华职教社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黄河交通学院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郑州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河南省高校先进办学单位、河南省高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继往开来谱华章!黄河交通学院全体师生以中华职教社成立一百周年为契机,将继续以中华职教社精神和优良传统为引领,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线,以积极的心态、务实的作风,为继续深入推进黄河交通学院的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打牢基础,为最终实现创建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的宏伟目标不懈奋斗! (河南中华职业教育社副主任、黄河交通学院理事长 李顺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