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发布时间:2017-03-27 新闻来源: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河南中华职教社副主任、周口科技职业学院理事长 李海燕 浏览次数: | |
周口科技职业学院三十多年的发展与展望
中华职教社创立至今,在以黄炎培为代表的老一辈爱国政治家、教育家、实业家的努力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历经百年岁月,极大的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科技生产力的进步。其思想“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一直激励着我们奋力前行。在纪念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100周年之际,我首先感谢各位领导同仁对周口科技职业学院的关怀和支持。回顾我们学院建校36年来,由海燕技校到海燕职专,现已发展成为周口家喻户晓的职教名片,尽人皆知。我也因此当选为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中华职教社副主任、周口中华职教社主任,被评定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育专家,河南省职业教育专家,多次受到习近平、胡锦涛、李克强、刘云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多年的办学历程使我更加深刻体会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实质与内涵。 一、建校三十多年的回顾 周口科技职业学院是一所集高等职业教育、中职教育和短期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学院现占地近千亩,建筑面积30多万平方米,有教师560多人,各类图书53万多册,教学科研设备仪器总值1亿多元。全日制大中专在校生14000多人,年短期技能培训学员1万多人。办学以来,已为社会培养各类技能型人才14万多人,学校在连年扩建,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民解忧、为政府排难,免费培训家庭特困生14216人,下岗职工5006人,残疾学员5182人,孤儿613人,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十六年辛勤耕耘,三十六年春华秋实;三十六年开拓进取,三十六年一路辉煌。学校的办学成果得到了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学校先后被国家教育部、人社部等部委评定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学校、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扶残助残先进集体”;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河南省职业教育攻坚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扶贫开发先进单位、河南省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先进单位;被省人社厅、教育厅评为省级文明学校、河南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学校、河南省优秀民办学校、河南省职业学校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先进单位、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河南省普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周口海燕技工”被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中国就业促进会分别被评为“河南省十大“知名劳务品牌”和“全国优秀劳务品牌”。 二、我院的发展现状与思路 (一)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确立了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以来,我院在“追求卓越,锲而不舍”学校精神的鼓舞下,坚持“围绕市场需求、强化学科建设、注重技能培养、服务学生就业”的办学理念,实施“特色兴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的治校方略,坚持“厚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和“自立自强,慎思勤勉”的校风,树立“敬业爱生、因材施教”的教风,形成了“好学善思、尚能求精”的学风,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办学之路。省委领导陈奎元、徐光春、卢展工、郭庚茂、谢伏瞻曾先后来我校调研指导工作,对学校的办学经验与成果给予充分肯定。 (二)加强校企合作,注重实习实训,强化技能培养 多年来,学校坚持“以市场需求为依托、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实行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把实践教学放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导地位,把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放在首位,学院先后投资一亿多元建立了机电一体化、电子、汽车检测与维修、计算机、建筑工程、物流等10个校内实验实训中心,数控技术、模具制造、护理等92个实验实训室,其中,汽车检测与维修、机械电子专业被省教育厅评为高等职业院校示范实训基地,机电一体化专业被国家人社部、财政部、教育部评为中央财政支持的示范实训基地。2013年,市人社局为了支持我院的发展,与我院共同签订了联合建设示范性公共训练基地的办学协议,学院投资700多万元建立了公共就业实训基地办公大楼,市人社局投资400多万元,购买了实训设备,装备了实训车间。充分利用资源,加大培训力度,开展了下岗职工、退伍军人、大学生三支一扶、残疾人等专业技能培训,为共同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院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先后与厦门天马微电子集团、深圳富士康集团、深圳美的集团、上海广达集团、北京中科天博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和河南的郑州富士康、东风日产、海马富士达以及本地的河南科信电缆有限公司、万果园物流中心、亿星集团、周口中医院和周口汽车维修销售企业等200多家企业联合办学,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入手,与企业深度合作,把教学搬到企业,把课堂设在车间,将企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服务纳入教学内容,实现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的紧密结合,专业实习实训与生产操作技能紧密结合,开设了富士康手机班、科信电缆班、机电一体化中德班等订单培养班级,为我校毕业生就业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开辟了广阔的就业之路,多年来,毕业生供不应求,呈现出学校有生源、企业有骨干、学生收入高的良好局面。 学院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思路,坚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岗位技术要求为主线进行课程建设,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核心创新教学模式,按照职业能力标准不断改进实践训练体系。按照企业用工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主动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凭借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优势,我院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与社会各界的广泛称赞和充分肯定。这些人现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工程师、厂长和经理,每年可为周口创收12亿元人民币,部分毕业生在当地就业,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带头人。2012年学院被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河南省教育厅联合评为“河南省普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被省政府表彰为“河南省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先进单位”。 (三)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助力教育脱贫攻坚 自2007年被省扶贫办确定为“雨露计划”培训基地以来,我院一直把教育扶贫特别是精准扶贫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扛在肩上,在各级扶贫办的正确领导下,我院共培训建档立卡大中专贫困生16809人,短期技能培训贫困生13076人。 这些贫困学生通过学习一技之长、掌握一门过硬的技术,毕业后大都被安置在环境好、待遇高的知名企业就业,真正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全家脱贫”的扶贫目标。我院的教育扶贫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省委书记谢伏瞻到我校视察,对我院扶贫技能培训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去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河南卫视对我院扶贫技能培训的做法进行了报道。去年12月1日中央电视台对我院扶贫培训毕业生进行了题为《河南周口:因材施教,精准扶贫》的专题报道。今年1月21日在河南省教育厅召开的全省教育扶贫工作大会上,我就学院“教育精准扶贫”做了典型发言。我院还被河南省委、省政府两次表彰为“河南省扶贫开发先进集体”。我本人连续被国务院扶贫办表彰为“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全国扶贫英模人物”,得到了贾庆林主席的亲切接见。领导的肯定给予我们更大的鞭策,今后我院将会充分利用学院的优势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广开渠道,针对不同层次贫困学员的需求,加大技能培养力度,为让更多的贫困家庭早日脱贫致富而努力奋斗。 三、学院的未来展望 (一)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 人才资源是我院跨越发展的第一资源。充分认识人才对学院建设和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从战略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学术精湛、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继续坚持“引进优化、培养提高”的方针,加大引进高学历、高职称年轻教师的力度,积极从大型企业引进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到学校任教。预计2017年,我院再引进副高以上职称教师100名,引进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100名,加强内涵建设,增强办学实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打造知名的专业品牌和人才品牌,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起引领、示范、带动作用。现在周口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已挂到网上为我院引进财政全供的教授、副教授人才,凡符合条件到我校任教的,政府一次性奖励10万元,每月除按照国家发工资外,每月还发1000元生活补贴。 (二)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建立职教集团,打造“高等职业教育航母” 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和人才需求状况,在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指导下,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全面落实“引企入校,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的校企合作模式。拓宽合作途径,深化合作内容,切实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培养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高技能人才,为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坚信在上级领导、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怀支持下,在黄炎培精神的激励下,我们周科人一定会凝聚力量,辛勤耕耘,开拓创新,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中原崛起和培养更好更多技能型人才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河南中华职教社副主任、周口科技职业学院理事长 李海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