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发布时间:2021-08-25 新闻来源: 浏览次数: | |
主讲人:刘品生,民建会员、信阳航空职业学院理事长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河南考察时强调:“一定要把我国制造业搞上去,把实体经济搞上去”。《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提出“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人才为本”,加快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国家产业变革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对传统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纲要》、《河南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指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先进制造业大省,迈入全国制造强省行列”。河南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由“大”转“强”、由“制造”到“智造”转变,需要职业教育充分发挥作用,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调研发现,我省民办职业教育学校数量、在校生数量分别占全省总量的1/3、1/4,是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力量。但是,民办职业教育服务现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难以适应我省现代制造业集群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目标。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投入大、收益小。传统制造类专业在向先进制造类专业转型发展中,诸如“数控加工技术、3D打印技术、机器人应用技术、航空制造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少则100多万,多则1000多万,并且还需要不断更新迭代,实训设施投入巨大。 民办院校办学收入来源主要靠学生的学费,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教师工资、实训基地建设、管理运行经费等都要从中支出;民办职业院校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点项目建设资金支持方面,没有完全享受和公办院校同等待遇的项目资金支持。 二是招生难、规模小。先进制造类专业办学设备投入大,专业开设门槛高,大部分民办院校不愿意开设这些专业;先进制造类专业知识密集、操作技能要求高,中学、中职毕业的学生报考本专业有畏难情绪,大部分女同学不愿意报考这类专业,导致招生比较困难。 先进制造类专业学生就业的岗位标准和要求也比较高,就业压力大,先进制造类专业在校生难以形成规模,因此,大部分院校这类专业学生规模都较小。 三是引进难、稳定难。公办职业学校有良好稳定的待遇和人才政策,吸引了大批有实践经验且比较优秀的的教师;民办职业院校没有相关的人才政策,招收来自企业有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难度大。 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地区掌握先进制造业技术的熟练操作人员,工资及劳动保障比内地高出很多;内地民办职业院校难以招聘到先进制造业的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和“双师型”教师,难以留住高技术人才 。 二、改进的建议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国家近年来在职业教育发展上投入巨大资金,设立了许多重点建设项目,促进了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但民办院校没有完全享受到这些待遇。建议政府应该把公办院校、民办院校一视同仁,享受同等待遇;譬如,公办学校有生均经费,民办职业院校没有此类经费。 政府是否能够参照公办学校“生均经费”标准,对开设制造类专业的民办职业院校,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凡是通过专业技能测试合格者,通过“生均经费”方式进行补助,以解决民办职业院校投入大、收益小的问题。 二是提供政策支持。凡是开设制造类专业的民办职业院校,建议政府给予“金融+财政+土地”的组合式政策支持。譬如,政府出台引导政策,支持企业与民办职业院校共同开设制造类专业;政府出台相关土地政策,对公办院校采用划拨形式,对民办学校采用出让的形式,让民办院校用土地去融资。 鼓励考生报考制造类专业,政府对报考制造类专业的学生进行费用补助,提升学生报考制造类专业的积极性,以解决招生难规模小的问题。 三是稳定师资队伍。政府要建立制造类专业师资库,制定相关招聘条件和标准,统筹解决民办职业院校制造类专业师资待遇问题。 譬如,对于进入师资库的专业师资,政府提供基本工资及五险一金,民办院校提供岗位绩效工资,从而解决人才引进难、稳定难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