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发布时间:2021-10-08 新闻来源: 浏览次数: | |
主讲人:张琴,无党派代表人士、银丰盛和集团董事长
民办职业教育是现代化教育体系和创新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我省民办职业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从调研和日常了解的情况看,生源不足问题依然是办学中的难点之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职业教育社会美誉度不够,招生缺乏吸引力 1、政策的普适度不够 我省出台了职业技能人才的帮扶补助政策,但含金量略显不足。 例如:政府在2017年出台“智汇郑州”人才政策,文件内容中涉及职业教育毕业人才,但享受优惠范围较窄,其中月度人才补贴事项,只有技工院校全日制预备技师可以享受,其他职业教育毕业生在文件中未涉及,在购房优惠上也没有体现;对重点产业人才的定义中,要求必须具备“高级技师”职称才能享受政策福利,但该职称并非职业教育毕业生的专属职称;其他具体政策对职业教育人才设置较高的门槛,普适度不强,吸引力有限。 2、宣传不够、认同度不高 主流媒体对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的宣传不够,社会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致使报考学生及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不高,导致职业院校招生时吸引力不强,而民办职业院校此种情况尤其明显。 二是招生过程乱象突出,政府监管有待加强 1、宣传和区域限制壁垒 目前,在民办职业学校招生执行过程中,地方教育部门的限制还大量存在。 如:不准民办职业院校到初中进行招生宣传,不准本县初中生到外地就读职业院校,甚至有个别县区把给本县职业学校输送生源作为考核主要指标之一。公办保护主义严重,只给公办高职组织生源。 2、资金缺、成本高 民办职业教育的本身资金有限,加上招生过程中的限制壁垒,进一步强化了招生代理和招生回扣的存在,在滋生招生腐败的同时也提高了招生成本。 3、过度宣传、预收学费、买卖生源等现象时有发生 进一步拉低了家长和学生对整个民办职业教育行业认可度。 三是专业设置趋同化突出,特色专业不明显,对口就业保障低 民办职业教育机构在专业的设置上随意性较大,短视现象较为普遍,专业设置趋同程度较高,进一步增加了毕业生择业和就业的难度,影响了生源的报考选择,加大了招生的难度。 建议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提升职业教育影响力和地位 1、推出更为落地和普适度高的政策 借鉴上海、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经验,加大对高技能的职业人才的政策性支持力度,吸引高技能人才。 2、引导新闻媒体聚焦职业教育 多途径立体化宣传。通过对职业技能型人才宣传和职业竞赛类活动的开展,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 二是建立省级职教招生平台并规范招生秩序 1、建立平台,资源共享 建立全省职业院校招生宣传平台,分别设置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板块。建立规范的招生信息发布制度,提升民办教育机构的公信力,也让民办职业教育和公办职业教育在统一环境下成长,在公平竞争中有序发展。 2、加大对招生市场监管力度 防止虚假宣传,发现违法违规招生行为及时进行处理,并在宣传平台公布,强化行业自律。 3、打破区域招生壁垒、推动河南职业教育资源优化 招生区域壁垒的存在与一级一级要求普职比密切相关,建议把评价改为高中阶段入学率进行评价,对进入职业学校的入学率也可以设置分指标,无论学生到哪个中等职业学校上学都可以算成本地的职业教育完成名额,这样各地教育部门就不仅会配合本县(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也会配合本市乃至全省的各职业学校进行招生。同样可以设置高等教育入学率考核指标,鼓励各地提升本地高等教育入学率,就可以有效解决高职招生的问题,可以较好解决民办高职院校的招生问题。这样更有利于我省职业教育的发展,更有利于民办职业学校的发展。 三是对标乡村振兴,促进专业科学设置 1、结合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对标规划 政府部门加强协调联动,对标乡村振兴,加强对现有专业设置的科学分析,结合我省区域发展战略和各地区优势产业布局,制定民办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总体规划。 2、定期指导,加强资源整合 定期发布指导性意见,鼓励民办职业教育机构进行“校校联合”、专业资源整合,引导各地民办职业学校主动调整专业布局。 3、挖掘河南优势,打造特色专业 挖掘我省地大物博的区位资源优势,培育一批独具地方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专业,如茶产业加工等,加强典型示范,形成品牌效应,增强我省民办职业教育吸引力。
|
|